冬日暖阳下,红巷长青颐养园内欢声笑语一片。这幢四层小楼,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小营巷社区,是一家社区嵌入式微型养老机构。
这里虽然小但什么都不缺,有护工24小时照料。我们还是生活在熟悉的社区,同住的都是老邻居。87岁的成佩茜对新家赞不绝口。
小营街道老龄化程度较高,养老是个大问题。为满足不同老年群体需求,街道陆续开设4家养老机构,包含福利性兜底、社区嵌入式、医养结合型等不同类型,让老人们如愿住进家门口的养老院。
得益于机构跟着老人走计划,小营街道的幸福养老场景将在全省遍地开花。
数据显示,我省现有1200万老年人,98%以上选择居家养老。由于当前养老机构布局不完善,老年人口密度大的城市长期面临城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、远郊养老机构空置率高等难题。机构跟着老人走计划,着眼优化调整养老机构布局,在老年人集中居住区培育更多微型养老机构,实现优质养老服务触手可及。
但这并不容易。养老机构建哪里?怎么建?要配备多少床位?一系列难题随之而来。而在厅(局)长通道亮相后,这一计划加速推进。
破题紧锣密鼓。去年2月中旬,省两会闭幕仅半个多月,省民政厅在杭州、宁波、温州等地召开座谈会,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,深入调研各地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密度及周边养老机构、床位数情况。
去年5月,省民政厅、省自然资源厅联合部署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工作,按照布局均衡、适应需求、服务便利的理念,保障小型化、嵌入式的微型养老机构星罗棋布。随后,省民政厅发布《浙江省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导则(试行)》,从选址布局、配建标准、建设方式等方面科学指导各地开展编制工作。
养老机构布局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,要综合考虑国土空间规划及未来老年人口变化趋势进行长远规划。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负责人告诉记者,目前各地专项规划编制正在抓紧制定与完善。各地民政部门与自然资源、卫健等部门共建信息共享平台,探索把养老服务设施相关数据精准录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,形成养老服务设施空间数据体系。
晚年生活的美好图景徐徐舒展。未来在浙江,每1万名常住老年人将配建不少于300张床位,老年人高密度居住区每500米内、中密度居住区每1000米内将建有1家养老机构。这些养老机构的布局会充分考虑公共交通、环境、阳光、安全等因素,尽可能做到与社区邻里中心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医院等相邻。
本文标题:小营街道陆续开设4家养老机构,打造家门口的养老院
本文出处://www.walkbikegi.com/news/news-dongtai/19471.html
本站声明:本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原创、转载和分享为主,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。